很抱歉!由於您使用的瀏覽器已經過時,微軟已經於2016年停止IE10以下瀏覽器的技術支援,請您務必更新並建議您安裝Google Chrome瀏覽器
很抱歉!目前您的瀏覽器尺寸無法正常顯示,感謝您的配合。

用文字抒寫田間 帶孩子珍視家鄉土地_專訪花蓮農老師有塊田

抱持著堅定的信念,關注友善耕作多年的許雅菁與莊傳芬,2015年,因一趟為期三個月的北海道農場見習,見證荒地經由十幾年的有機耕種,土地逐漸復甦的力量,深受感動,而決定開始務農,期望用自己的方式關心腳下這片土地。

 

傳芬對於孩子而言亦師亦友,善於用簡單的語言,指導孩子農事、分享田間趣事,更能與孩子打成一片。

憑著傻勁與信念 從零落實友善耕作

兩人相識於中興大學台文所,雅菁老家剛好是彰化瓜農,而傳芬當時十分關注環境議題,渴望接觸土地,因此開始到雅菁家幫忙農務,就此成為志同道合的朋友。生於農家的雅菁,看著從事慣行農法的父母身體逐漸衰弱。大面積種植單一作物,導致病蟲害嚴重而必須經常噴灑農藥,不僅傷害土地,更對身體造成危害,形成惡性循環。雅菁說:「父母親有他們的生長時代的限制,及其身上背負的經濟重擔。但因為務農,我反而更能理解他們的辛苦。每個世代都有不同的任務,而被土地養大的我,則想要實踐珍惜土地的心。」

2015年秋天,經由朋友介紹,雅菁與傳芬在高雄美濃創立「有塊田」品牌,開啟務農生活。「一開始真的一竅不通。」傳芬笑著說。沒有管理農田的經驗,在美濃時,雅菁與傳芬憑著意志和熱血,跟著其他農夫一步步學習,透過網路即時補充知識,慢慢從農事菜鳥到現在成為侃侃而談的農老師。後來,因台糖收回有機專區土地,加上傳芬大學時期,對於花蓮的美好念念不忘,兩人再次透過朋友,移居花蓮壽豐。

 

從南台灣走進東部 延續食農的初衷

到壽豐後,雅菁與傳芬因緣際會開始管理一片梅園,這裡有上百株梅樹,她們養鴨養雞及種植馬鈴薯等各種作物,將此作為食農教育的場域。雅菁表示:「要影響整個大環境並不容易,但是八年來我們感覺到友善耕作受到更多的理解與關注,對於未來,我們更期待食農教育可以讓更多人看見土地的價值。」雅菁與傳芬希望,生產安全、對土地好的食物,讓來到田裡的人透過親身體驗農事感受到土地的力量,並對友善農法有初步認識,進而影響未來的消費習慣,以及對待大自然的方式。「這都是潛移默化的過程。」傳芬說。

在友人的引薦下,神農團隊因參與「有塊田」舉辦的活動,認為雅菁與傳芬的教學理念與計畫十分契合,進而邀請他們擔任化仁國小及富源國小高年級的農老師。當時的他們,初來花蓮不到半年,「單純覺得這是我們一直在做的事。」這份簡單的理由,讓他們接受了神農的邀約。雅菁與傳芬從高雄美濃就致力於推廣食農教育,而現在的他們也同樣在花蓮默默耕耘著。

 

「梅園」為有塊田在花蓮進行食農教育的場域,讓民眾可以到此體驗田間樂趣,親身接觸土地,認識友善耕作。

不僅耕作,更將文字的力量帶進農田

有別於其他農夫,雅菁與傳芬善於用文字紀錄土地上所發生的事,無論是農田的季節變化、友善農耕的嘗試過程,抑或是農業廢棄物議題等,他們以文字紀錄農耕生活,從中反思並抒寫。「農夫之所以成為農夫,有時候是因為他們不太喜歡講話。」傳芬表示。但是透過文字,可以表達自身的耕作理念,以及對土地的情感與想法,拉近消費者與作物、土地間的距離。」她們期望透過寫下看見的農耕生活點滴,能與不同世代產生對話。

在神農課程中,傳芬善於用簡單的語言,向孩子介紹作物的歷史、文化及族群記憶等,讓孩子不只認識作物如何食用、如何種植與照料,更可以透過不同的角度,建立世界觀、了解各族群的風俗民情。雅菁分享:「傳芬求知心強,且善於資料整理,更會用生動幽默的方式講解。」傳芬不將課程內容侷限於農事上,廣泛結合各領域,他期望可以打破孩子心中「種田很辛苦」的框架,觸動孩子對於農業的興趣。

 

求知心強的傳芬,善於資料整理,且轉化艱澀難懂的文字,總會以生動幽默的口吻傳遞農業知識,深受大小朋友的喜愛。

跨國界的先民智慧 看見家鄉農業獨特性

由於富源國小許多原住民學生,傳芬在籌備課程時總是以「課程能結合孩子自身的生命經驗。」為方向。因此,特地向孩子介紹不同國家原住民族所種植的原民作物。帶領孩子將玉米、豆子及南瓜種在一起,運用作物間不同特性互助生長的「南美三姐妹」種植形式,讓孩子藉由實際操作,重新認識自身文化的智慧與價值。

「阿美族的朋友說,他奶奶以前就把玉米、豆子及南瓜種在一起。」傳芬幽默地說:「那他們也可以稱為台灣三姐妹啊!」她認為台灣原住民族有許多傳統生態智慧值得學習,透過課程引導孩子意識到自身文化的重要及獨特是課程的核心。帶著孩子一步步探索農業,「將幼苗丟到他們心中,讓農業距離下一代不再那麼遙遠。」是他們現在的任務。同時,也是神農計畫長久以來,正在努力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