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由於您使用的瀏覽器已經過時,微軟已經於2016年停止IE10以下瀏覽器的技術支援,請您務必更新並建議您安裝Google Chrome瀏覽器
很抱歉!目前您的瀏覽器尺寸無法正常顯示,感謝您的配合。

校田裡的生活課6:苗栗貓裡小學團 在地青農到學校給孩子上課,齊力繪出食農教育的共好美景

2020-10-23微笑台灣-作者陳亞辰、彭昱融/原文網址

一學期三堂的國小食農課程,不僅拓展了孩子的土地經驗,還提供青農分享知識的舞台,更誘發出社區的活力和創意。但受惠最多的,將是台灣這片土地的未來。首先,要找到志同道合的在地農夫老師,但這只是朝向目標邁進的第一步。

原本在台北經營服飾買賣的蕭信傑,五年前帶著老婆和三個孩子移居苗栗從事農耕。和其他農夫一樣,天色未亮就下田工作,直至日正當頭,但當其他農夫回家避烈日,準備吃飯休息時,他卻趕緊換上「貓裡小學團」的紫色上衣,準備出發前往五湖國小,等會兒要帶孩子們從校田裡摘下這學期努力栽種的青蔥,做成蔥油餅。

 

蕭信傑是貓裡小學團的一員,忙完農事後還需趕到小學上課。

食農課吸引全校興趣 迸發滿滿共好能量

信傑和貓裡小學團的其他農夫老師們,穿梭於風雨球場上各年級的操作台之間,一面講解、一面操作給大家看,全校包含老師、學生、行政人員,每雙眼睛都專心看著,滿滿興趣和好奇都寫在臉上。 一個二年級小女生剪蔥剪到流眼淚;搶著揉麵團的五年級小朋友討論用猜拳決定順序;四年級的小男孩揉了一顆龍眼般大的麵團說那是「仙丹蔥油餅」;六年級的學生已經跑到一年級那桌幫忙,將蔥花捲進麵皮裡;原本站在一旁看的吳明志校長和司機小哥,突然捲袖加入煎蔥油餅的行列;說「自己做的比較好吃!」的一年級小女生,嘴裡咬著一片蔥油餅,開心到跳起舞來。

教課的教課,做餅的做餅,幫忙的幫忙,最後在場的每個人都吃到蔥油餅,吃得滿身蔥香。如同神農計畫裡的每個角色,盡其所能發揮所長,使參與其中的所有人受惠,並持續滾動出更多正能量,使共好生出更多共好,貓裡小學團就是其中一例。

108學年度最後一堂課,貓裡小學團帶小朋友採收青蔥、製做蔥油餅,圖為新英國小。

在地知識青農難尋 經驗累積磨合雙方默契

苗栗作為神農計畫校田生活課的初期實驗基地,由台灣好基金會播下希望和願景的種子,在學校師生的熱情與努力澆灌之下逐漸萌芽,而真正使之生根的,則是當地有機農夫老師的付出。對農事不甚熟悉的老師們,需要向具有專業知識的農夫學習,隨著天候環境出現各式狀況的校田,也需要借重農夫的豐富經驗來解決問題。

因此,台灣好基金會決定尋訪學校附近志同道合的農夫一同守護校田。

然而,要找到適合的農夫老師並非易事,除了本身需要熟悉友善耕作方式,還要願意在農忙之餘撥出時間照看校田,並能提供適合學校的系統性課程且實際進行教學,熱忱和專業能力都缺一不可。

擁有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森林科學碩士學位、在苗栗公館鄉種植有機紅棗的陳淑慧,在2017年「神農一日學校」成果展中,認識了神農計畫,從協助學校改善校田土壤健康開始,漸漸深入至舉辦相關研習課程,從一人農夫,擴展到集結植物醫生、土壤博士、年輕農夫的跨領域學習團隊「貓裡小學團」,共同陪伴苗栗11所小學(待確認)的孩子和校田裡的作物一起成長。

找到志同道合的盟友朝向目標邁進只是第一步,進入學校後才是挑戰的開始。

首先,要將農事專業知識轉換為具結構性的課程內容。
負責課程規劃的團長梁佩玲本身並沒有農業背景,而農夫們則難以將日常瑣碎工作整理出系統性的架構,但雙方願意從中教學相長、分工合作、觀察學生的學習反應作調整,才順利轉換出教學內容。再者,學生熟悉育苗、照顧、採收的基本流程之後,如何加深、加廣課程內容,持續吸引學生保持學習興趣,更是需要無限創意。

貓裡小學團團長梁佩玲每個學期都絞盡腦汁安排課程,期望校田課帶給孩子滿滿收獲。

觀察不同地區的土壤屬性、液肥的酸鹼值測量、認識世界多元米食,梁佩玲為每學校、每學期三堂課不同內容絞盡腦汁,一心一意只想著在80分鐘內的課程教好教滿,希望從校田開展以觸及更廣闊的知識學海。最後,與每間學校的初期磨合,更是考驗當事者的智慧。

若遇上學校對於課程有不同想法,或是學校老師把小學團成員當作代課老師,自己在旁邊批改作業,甚至當農夫老師在台上講課時,學校老師直接打斷並出言質疑等,基金會就會居中協調,促進校方與小學團之間的對話,建立彼此信任。

開創生活品味教育課程 學校、青農都受益

累積三年的努力,貓裡小學團成為神農計畫苗栗區域最堅強的在地支持系統。但這樣一般人眼中既無名又薄利的麻煩差事,小學團成員為什麼願意持續進行下去?

陳淑慧看著神農計畫合作小學的孩子們說,「他們住在有機的產地,卻離有機最遠。」身為友善耕作的一員,她深知食農教育對於有機農業的重要性,但她口中的食農教育講的不僅是有機飲食或環境教育,重點在於建立生活的品味。

吃什麼?怎麼吃?這兩個大哉問,將食農教育跳脫赤腳下田開心農場或購買昂貴有機蔬菜的刻板印象,進入美學層次的養成訓練。美食之所以為美,好吃、營養,使用器皿、環境氣氛、共餐者的餐桌禮儀都是影響關鍵,敏銳感受食物在不同季節和土地上產生的多元風味,進而欣賞美的本質,才能創造屬於自己的的品味。

貓裡小學團靈魂人物陳淑慧,深知食農教育對有機農業的重要性。(攝影:劉瑜楷)

貓裡小學團共好的對象不只有學校的孩子們,還有年輕的農夫老師本身。

梁佩玲說,一開始對農業懷有憧憬的新手農夫,若沒有提供專業農事指導的協助者帶領,很容易因為屢遭挫折,沒有實際收入,最後離開農村。為了留住農村的活力,陳淑慧不僅分享知識、經驗,邀請青農們進入學校,在他們領取車馬費穩定收入來源的同時,也鍛鍊他們食農教育解說的能力,而不是只會推銷農產品,在學校裡教課,也能串連相關人脈資源,創造更多元機會。 蕭信傑分享著,其實一開始只是把這當作一份工作,但隨著和孩子們的頻繁互動,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不斷帶給他新的能量,孩子們會關心他,把他當成崇拜的對象,每次上完課都有滿滿的成就感和快樂。

貓裡小學團邀請在地青農加入,共榮共好。

持續向自然學習的孩子們,留在農村打拚的年輕農夫們,加上承接了這些真善美的土地,一幅名為「共好」的景象在心中浮現。

這幅美景可以在苗栗出現,也可以在台灣每個角落出現,只要有人「住下來,然後好好愛這個地方,為她做一點事情。」總是搶在政府之先、活躍著進行各樣老屋翻修、街村營造、舉辦地區性藝術節等活動的陳淑慧,簡單幾句傳遞了這些行動背後的一片真心。或許,台灣改變的第一步,就是從我們願意愛上她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