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菜市場是動態的城市生活博物館」—摘錄自劉克襄老師的「男人的菜市場」一書
想了解一座城市或是一種生活類型方式,菜市場是最快入手的觀察指標。劉克襄老師在台灣好基金會社區報的秋季號,以「雙連市場巡禮」為主題,刻劃出台北的農業物產的文化風貌。
2013年12月7日,風和日麗的冬風暖陽之日,是個漫步中山大同的好天氣,不同以往逛菜市場的方式,而是用一種歷史說書的導覽方式,認識雙連市場,也了解台北早期的近代生活史。
過往的交通幹線,型塑了此區域的生活地貌,劉克襄老師的說書猶如時光隧道一般,了解早期的線型公園,是通往淡水的鐵路幹線,從行政區域上來劃分,形成現今的中山區與大同區,而雙連市場的誕生,就跟著當時的鐵路驛站一同發跡,連接著鄰近大稻埕的發展,雙連市場對當時的民生生活是有重要的發展定位。
有趣的是,隨著城市的經濟發展,都市規劃讓台北有了不一樣風貌,而鄰近市中心且交通便利的雙連市場依舊保有過去的百年傳統,成為都市裡小而俱全的特殊市場景觀。
在此,劉克襄老師也說明從菜市場如何觀察一座城市的生活風格,以台灣來說,因為受到早期傳統農業的生活模式影響,大多的傳統市場都是一早開市,中午過後就會慢慢的收攤。但鄰近的香港則受到工商業社會的就業人口影響,他們的市場則是到晚上七八點依舊人聲鼎沸,因此從市場熱鬧的不同時刻,也能了解每座城市的庶民文化特色。
說明完了雙連市場的成長史,接著就是進入市場前的規則教戰守則與特色魅力,精彩的程度讓正在行進的路人都停了下來,拿著身邊可以記錄的工具,把握住每一秒鐘的逛市場訣竅。
在距離不到市場500公尺的公園小空地上,劉克襄老師形容每一位對市場涉世未深的民眾們,就像是即將進入叢林的小白兔一樣,潛藏許多未知的寶藏與陷阱,其中一項就是目前國人最注重的「食安問題」。市場運作模式中,有相當多的知識可以學、可以問,從攤販與攤販之間,攤販與取締警察之間,微妙的市場生態刻劃出眼前所看的面貌,而「每座市場都應該有一家青草茶店」一語中,帶出草盛園、香滿園、文昌宮等各種市場指標性的建築,逐漸構圖出雙連市場所特有的城市符號。
接著,劉克襄老師從自身的經驗進行分享,「誠信」,是菜市場學很重要的一個關鍵,我們常能在「小農」身上看到在地風情,造就菜市場與超級市場的蔬菜形狀與化學農藥的使用比例上有一定的差異性,就像是來自池上的小農蔬菜,採用有機耕種的方式,產出的形狀沒有超級市場上的好看,但無論是農藥的殘留比例,或是對土地較無害的耕種,都是非常好的價值信念,更重要的,來自人與人之間單純信任,維繫著人與土地,與健康生活的連帶關係,造就了傳統市場的珍貴寶物,即便不是這麼容易被尋覓到的。
在劉克襄老師的導覽之下,雙連市場像個城市小劇場,每位他所形容的市場人物都有鮮明的個性與特色,像是來自社子島,七十多歲的謝先生,外型瘦小精實,但在他的攤位當中,能發現超級市場所沒有的蔬菜種類,因此每當到雙連市場想買特別的菜(像是日本地瓜葉、日本苋菜),一定要到這攤來逛逛。另外,在文昌宮的左邊,會發現市場唯一一位賣毛蟹的老先生,他來自台北縣三芝,已經有九十多歲了,依舊帶著他利用傳統方法捕來的新鮮毛蟹,提供給雙連市場更多食材上的選擇。
從市場學到人物誌,雙連市場在劉克襄老師的導覽之下,在每位參與民眾心中留下美麗的日常故事,導覽到一個段落,劉克襄老師說了許多挑選蔬菜與水果的訣竅後,並留下十五分鐘讓每位參與朋友自行到雙連市場採買,回到台灣好店後來進行解說。享用雙連市場農物小舖的天然食材所製成的饅頭,以及草盛園的各式青草茶的同時,劉克襄老師針對每位學員所採買的蔬菜水果,根據自身經驗從施藥特性、種類特點來進行解說,而這些經驗的累積來自於交談、品種辨別及生產者,對每樣蔬菜水果都有不同的觀察與分析,這是一件相當重要的事情,劉克襄老師說著,學習到與生產者互動的另一層意義,不只是顧客想買到好食材,也是表達買者需求、環保訴求的方式,這些對話會使生產者更願意改變。
一場導覽下來,我們所獲得的不僅是對於蔬菜水果與傳統市場的採買技巧,從雙連市場發展沿革到劉克襄老師的田野經驗分享,認識了傳統市場與城市發展並存的精神價值,在注重食品安全的生活當中,一場市場巡禮,可以找回傳統農業社會對食材感恩,以及純樸信任的人情味,期待下一次的中山大同導覽,發現更多在中山大同的美好生活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