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務農不能養活自己,農夫很辛苦。」不顧長輩勸說,果子俠創辦人鍾曜任(以下稱為大俠)與潘惠霞(以下稱為霞姐)夫妻倆,心中的農夫夢從來都沒有被澆熄。2014年,因父親身體狀況不佳需要人照顧,他們便從花蓮市區回到大俠的家鄉——花蓮富源。
身為務農第六代的大俠,家中擁有一大片農田,卻因為家人代代經歷務農的辛苦,不希望孩子一頭栽下去農事裡,而遲遲未踏進熟悉的大自然中。「對自然農家生活有憧憬的是霞姐!」伴侶對於大自然的喜愛,以及對務農的支持,讓大俠得以落實歸鄉的夢。
「他(霞姐)就是沒做過農事才嚮往農田生活。」大俠話一說完,眼神充滿愛意地投注在妻子身上,「有另一半支持是很幸福的事。」回鄉後,夫妻倆開始在自家農田種植鳳梨、柚子及夏雪芒果等果樹,並建立品牌——果子俠。取用霞姐過去繪畫時落款的「俠」字,期許品牌如俠客般堅守友善、有機的精神。
神農團隊與果子俠的相遇,是藉由花蓮化仁國小及富源國小低年級農老師Woody的引薦。由於大俠正好是富源國小的校友,且對於土地教育、教孩子農事等也有所熱忱,因此當神農團隊邀請大俠及霞姐擔任富源國小中年級農老師時,他們便爽快地答應。
「我都要他們叫我大俠哥哥。」大俠爽朗地說。大俠及霞姐認為,校田課程不該只侷限於教學,老師必須放開心胸與孩子接觸,拉近與孩子的距離,並慢慢傳達農事理念,「讓孩子從心態開始改變,他們才會想學更多。」大俠及霞姐將神農課程的每位孩子都視如己出,除了教導農事,也關心他們的生活及心靈狀態。「每個孩子都需要鼓勵與陪伴,他們都很重要!」霞姐笑笑地說。
已為人父母的大俠及霞姐帶孩子總有一套方法,大俠說明:「教孩子不能太急,要從一個小的點出發去延伸。」在設計課程上,平易近人的口吻,因材施教的課程,從生活中尋找教學題材這是他們的教學秘訣。霞姐指著客廳後頭一盒盒的昆蟲箱說道,上學期教孩子認識土壤的分層,接著要帶他們認識土壤裡的昆蟲,「像這隻獨角仙就在我家農田撿到的。」
不只從生活中發覺教學素材,也從孩子的生長脈絡中量身打造課程。富源國小許多學生為原住民,為了讓孩子能認識自己的部落文化,大俠及霞姐開始研究如何種植紅藜、野菜等原民傳統作物,「當他們多了解自己的文化,回家就有機會與長輩對話。」透過農事的教導,不但傳承傳統技藝,更促進青銀間的交流。
「當想不到課程要設計什麼,就表示我們該精進了。」大俠直白地說。農田間有許多可以讓孩子學習,對於農老師而言,更是如此。每個季節碰上的農害不同,隨著氣候變遷,作物的生長狀況也各有差異,因此大俠與霞姐總是跑遍全台上課,學習微生物培育、認識昆蟲等。「多看多聽,就會激盪新的火花。」霞姐補充。
神農課程在全台每個校園都各有特色,樣貌更隨著農老師的特性散發出不同的魅力。「觀摩其他農老師的教案,也會刺激課程設計的想法。」大俠提議,未來能有新北、苗栗、屏東、台東及花蓮各地農老師的課程交流,讓神農課程可以創造更多全新的可能。